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”由小到大,我们都被教育要体会老师的用心良苦,要尊师重道。但是,最近看到一个新闻:“男子20年后打老师”。河南一男子在路上看到自己的初中老师,想起20年前被老师体罚的种种,怒气填胸,直接在马路上对着老师右开弓​狂扇耳光。更恶劣的是,事后他还把殴打老师的视频发到初中同学群、家庭群,声称自己打老师没错。最后,男子以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。
看到这个新闻,心里不禁发生疑问,老师的体罚在这个男子心中究竟留下了多大的创伤?以致于20年后男子还一直耿耿于怀,看到老师后直接打人泄愤。毋庸置疑,男子打人是不对,但是抽丝剥茧后,我们直面的问题是:老师是否该惩戒学生,如何惩戒学生?
学生犯错需要惩戒,但是得把握住惩戒的度和惩戒方式。一旦两者哪方出现问题,都势必会对孩子身心造成伤害。青春期的孩子看起来无所畏惧,但是他们却又是脆弱敏感的,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涟漪,而不是风过无痕。教育需要的是关怀,而不是责骂,更不是体罚。
之前我接触过一个六年级的孩子,他很聪明,课外知识积累丰富,人也不懒,但是考试时语文成绩一直上不去。我问他原因,他说不喜欢学校的老师,他是故意考差的。我更奇怪了,他说“老师总是骂我,不喜欢我,她偏心班里成绩好的学生”。听到这个原因,我当时心里有点哭笑不得。不过现在想来,如果那个老师多关心他,了解学生心里的想法,两人敞开心扉,或许就不存在故意考差这一事情了。
中国自古有“严师出高徒”、“不打不成器”的说法,但到了二十一世纪已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。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时,更应该给予学生更多关怀鼓励,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道德的修养。这样的教师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。
发表评论 评论 (12 个评论)